在当前的网络文化语境中,佛系青年对爱情观念的诠释似乎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对于个人独身的接受度极高,然而在旁观他人恋爱时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种心态下,嫉妒情绪似乎不复存在,反而每日沉浸在“狗粮”的滋养中,享受着情侣间的甜蜜、争吵、打闹和恶作剧,以此作为维持观众姨母笑的源泉。
根据卡思数据《2019年短视频内容营销趋势白皮书》的显示,2018年,情侣类KOL的广告营收占比高达所有垂类的15%,仅次于搞笑段子类和美妆类KOL。目前,位列头部的情侣类KOL不超过10对,这一细分品类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情侣类KOL因其独特的互动性和情感共鸣,备受广告主的青睐,这也意味着2018年腰部情侣类红人的营收表现同样不俗。
情侣类KOL可以视为一种1+1>2的产物。如果双方精力允许,他们可以各自占据一个品类,而当他们合体时,又能获得情感类粉丝的叠加,实现流量互通。那么,情侣类KOL是否将成为短视频的下一个增长点?创作者又将如何看待这个潜力巨大的细分品类?本文将从用户心理、风险管理及生命周期三个方面探讨情侣类KOL的生存环境。
首先,我国庞大的单身市场催生了“爱情”内容的需求。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8》显示,2017年全国15岁及以上的单身人群达到2.15亿,且我国结婚率已连续5年下降,离婚率连续7年上升。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待婚恋的态度开始从“经济适用”转向“情感质量”,一个2亿的情感缺口逐渐打开。
从用户心理出发,我们可以将他们的消费动机分为三个方面:代入感引发共识、情感教育陪同成长与窥私欲。首先,代入感使观众能够将自己带入内容,体验当事人的情感波动,从而找到共鸣。其次,情感教育陪同成长使观众从情侣类KOL的日常中学习爱情,共同成长。最后,窥私欲使观众对神仙CP、LGBT情侣等小众群体的爱情日常充满好奇。
情侣类KOL的粉丝粘性较高,一方面是因为爱情类内容引导理性消费,红人影响力达标后,信息传达效果更佳,转化率更高;另一方面则与vlog类似,当观众认可红人的生活方式时,其审美偏好会被红人影响,此时红人已具有“生活方式”博主的属性。
然而,情侣类KOL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他们需要平衡情感决裂对内容产出的影响,处理情感与利益挂钩的问题,以及与伴侣/合伙人的共处模式。其次,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处理爱情与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分手带来的负面影响。
情侣类KOL的内容创作方向主要包括小视频、短视频和围绕固定主题的创作。例如,丁钰琼&张子凡的美食vlog《厨房与爱》、youtuber红人Anllela Sagra&Tomas的健身日常等。此外,情侣KOL的发挥空间还可以拓展到育儿、手作、美食等领域。
总之,情侣类KOL作为短视频领域的一个新兴细分品类,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创作者在入局前需要正确衡量爱情是否稳定,以及具备处理情感危机、面子分手的能力。只有这样,情侣类KOL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52528.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