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1月9日的微信公开课上,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因故未能亲临现场,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时长12分钟的视频演讲。在这段视频中,张小龙深入阐述了其对“信息互联”的七点理解,并对微信及其内容生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视频的结尾,他回顾了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一个显著遗憾:以文章为主的长内容成为了公众号的主流,而短内容却缺乏有效的公众分发渠道,这表明微信在短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
张小龙强调,不能期望每个人都能够每日撰写文章。因此,相较于公众号,微信缺少了一个人人可参与的创作平台。这一观点在近期得到了印证,微信在发现页面为部分用户推出了“视频号”这一独立入口,专门用于视频和图片的发布。最初,这一功能仅在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的部分用户中测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地区的用户也开始获得这一测试资格,内测范围得到了显著扩展。
微信的“视频梦”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微信便开发了“看一看短视频”小程序、时刻视频等短视频功能;2019年8月,微信与快手合作推出了可无限刷看的“看一看视频”,并上线了公众号视频原创声明标签,这些举措被视为微信加大短视频内容投入的信号。自此,众多视频创业者开始布局微信的传播和分发,一时间,微信成为了短视频的新风口。
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Pro上对微信短内容进行了预告,引发了人们对微信短内容形态的广泛猜测。如今,视频号已开始规模内测。张小龙所提到的“短内容”,最终以“视频号”的形式落地。视频号虽名为视频,但内容形式不仅限于视频,用户可以上传1分钟以内的视频和9张图片。申请发布资格门槛较低,机构和个人用户均可申请。从内容展现模式来看,视频号与Instagram和绿洲等短内容平台极为相似,采用了几乎一致的内容展现形态,点赞、评论等互动形式也较为类似。微信在内容展现模式上并未进行太多创新,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增强互动性上。
在视频号中,用户可以直接将内容转发至朋友圈和微信聊天场景,也能看到陌生人的评论内容。这标志着微信生态中一个中国版的Instagram的诞生,相较于那些独立模仿Instagram的短内容产品,视频号具有更强的互动性。
微信推出视频号的时机和战略意图明显。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表达了对微信“力量”的认知和判断。微信的产品方法论通常不会对产品进行大幅调整,许多功能昙花一现,正是因为微信在庞大的新产品流量中嗅到了不安,为此不惜砍掉风头正劲的新功能。例如,2016年初的朋友圈付费照片和2019年末的朋友圈表情评论,都是这一判断的例证。
微信发现页的短视频入口和用户主页在发现页增加短内容入口,这些改动远比朋友圈的几个功能迭代更为重要。微信在此时上线重大功能改进,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部署的。
2020年,微信公众号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需求。最近一两年,“打开率下降”一直是困扰公众号创作者的问题,公众号的“阶层固化”现象也日益明显——早期的大号地位稳固,后来的公众号创业者只能感叹错过了内容红利期。用户也能感受到,最近一段时间崭露头角的微信公众号寥寥无几。固化的内容生态显然是不健康的。在此时引入新的“负熵”,成为微信稳固内容护城河的必然选择。
此外,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短内容,一直是微信甚至腾讯在内容平台中的短板,也是微信团队一直以来的遗憾。曾经与短内容失之交臂的微信,正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这一缺憾。从内部产品迭代和外部竞争压力、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短内容已成为微信需要优先优化的方向。
在视频号的位置安排上,微信并未将朋友圈边缘化,而是为公众号的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渠道。视频号与公众号的“单向透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朋友圈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视频号对朋友圈毫无影响。微信始终将朋友圈视为一个“轻度分享”的内容渠道,不鼓励在其中转发过多营销和商业化内容。例如,朋友圈中复制式转发的图片、文字和视频,往往会被检测出来并折叠。
视频号的出现,为有营销推广需求的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以朋友圈中的微商、代购为例,他们经常需要发送小视频、图片等“短内容”,但朋友圈的发送效果往往受到好友数量的限制,也会受到被动折叠等因素的影响。更加开放的视频号,也将帮助朋友圈“疏解”商业化内容的压力,促使朋友圈环境回归轻分享空间的本质。
我们可以预见,微信将迎来第二次内容爆发。公众号是微信内容生态的第一次爆发,它“造就”了一大批“公众号网红”。直到今天,公众号仍是微信内容生态的基石,也是品牌主进行营销推广的必备工具,甚至还养活了几十乃至上百万内容创作者。如今,一个在体量上可以比肩公众号的新渠道——视频号——已经到来。
视频号的内容形态类似于Instagram和绿洲,短视频和“9图”这两种短内容载体,意味着微信想要植入的功能,瞄准的是抖音和微博。借助微信社交关系网的赋能,视频号的重要性也将很快被内容创作者和品牌主所认识。如果在2012年错过了公众号,那么在2020年,最好不要错过视频号。
短内容创作者的“待遇”也在水涨船高。对于短内容创作者而言,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微信视频号本身就是一个比其他短内容产品更好的平台。背靠微信这棵大树,即使创作者当不了KOL,也完全可以成为KOC。多一个渠道,就多了一分被用户看到的机会。
视频号也将成为“成熟”公众号创作者的新舞台。在视频号中发布短内容时,创作者被允许附上公众号链接,这有助于公号实现微信内部的“合规”导流。如何利用短内容的表达形式,更好地传播长内容在深度、全面等维度上的优势,也是“传统”的长内容创作者需要考虑的全新课题。
张小龙在2020年微信公开课Pro演讲中提到:“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想要解决的问题。”当微信通过视频号这种形式落地“短内容”,扩展“信息宽广度和质量”时,微信不断拓展的地平线上,新的机会也如旭日东升般冉冉升起。
(备注:“猬刷视频”是一个专注于视频领域的栏目,我们无法忽视“视频文本”带来的冲击,我们将围绕它衍生出来的一切进行深度观察和报道。来源公众号:shitianhao0)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4208.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