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每年的11月11日,即“双十一”购物节,已成为全民狂欢的日子,无数商家纷纷加入这场盛宴。2018年,天猫“双十一”全天交易额高达2135亿元,电商、微商以及线下实体店均不放过这一商机。那么,如何策划一场成功的双十一营销活动呢?以下内容将结合去年撰写的《双11活动策划:不只是降价那么简单》一文,以及近期“擎苍计划”课程的内容,对整体策划进行深入探讨。
在去年的文章中,我强调了流程在营销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列举了活动的基本流程。今天,本文将进一步阐述流程的必要性。为什么流程如此重要?直接行动不就好了吗?让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理解。
故事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比弗利山庄一家夜店。加拿大男子Eric Von Markovic靠近一群陌生人,询问他们是否看到外面有女孩在打架。众人回答没有,于是他开始与他们聊天。两个小时后,Markovic成功带走了一位金发美女。这不是虚构的情节,而是美国VH1电视频道的真人秀节目《The Pickup Artist》中的真实事件。这个故事被改编为畅销书《The Game》,并在《纽约时代周刊》连载。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两个视频时,我感到震惊。抢购保健品的老人、欢笑的女孩,都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沉浸其中,并且非常配合。我曾想过,他们是否是低智商人群,容易被欺骗。但后来我发现,那些老人中不少是知识分子,那些女孩包括高级白领、模特,他们都不是傻瓜,但仍被巧妙地操控。
浙江某地的一位大学退休教授,花费40万元购买保健品后,感到被骗,便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被骗经历,撰写了防骗真经,既励志又讽刺。这些忽悠和情感猎手,究竟使用了什么营销方法?经过反复研究他们的工作流程,我们发现他们竟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种相同的“营销”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将一个大的营销任务拆解成N个小任务,一步步引导读者完成,直至成功。
例如,销售保健品,一般公司采用地推方式。常见的思路是在社区周边摆摊,展示产品,设置优惠展架,如买5盒送2盒或买1盒抽奖等,吸引老人购买。老人从认识到购买,需要跨越很大的心理障碍。而专业忽悠则采用以下步骤:
- 派业务员扫街,见到老人便以健康公益活动的名义请他们留下手机号,奖励一盒银杏养生茶。
- 老人留下手机号后,业务员上门“家访”,嘘寒问暖,送苹果,要求老人了解保健品知识,完成一份问卷考题。
- 考题完成后,业务员请老人交10元入会费,以低折扣购买保健品。
- 入会后,业务员邀请老人去写字楼听讲座,并要求他们带一个朋友。第一次带朋友,送10个鸡蛋,第二次20个,第四次40个。最后这40个鸡蛋奖励丰厚,业务员说:“傻子才不来。”
- 第一次讲座请“名医”亲自讲课。很多老人很警惕,怕消费太多,业务员便说:“大妈,多带点现金,现场抽奖啊!”随后,讲师随机抽出两位数,“尾号19的百元钞票,谁有?”老人纷纷举手。“太棒了!请工作人员为他们派发养生醋一份!”现场掌声、欢呼声一片。看着别人满载而归,下次你还不带钱吗?
- 讲座后,名医给老人单独问诊,一把脉,名医脱口而出:“你这个血压太高,心脏也不好,老太太可得注意啊!”神了,每一句都说准了!名医真的这么牛吗?秘密是业务员家访时,早摸透了老人的病史,私下告诉“名医”了。会场设置了大力度优惠,当天交钱才能享受。为了把握这“难得”的机会,一些老人找子女要钱,甚至贷款。
保健品忽悠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认识——购买”这个大任务拆解成6个简单易行的小任务,将原本陡峭的营销坡道变成缓坡,每走一步都能拿到奖励,老人为了奖励而参与,不知不觉中就“走远了”。
成败的关键在于:普通营销人有惯性思维,认为同行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广告写完卖点,直接上“抢购热线”,刚认识就要人家掏钱,顾客感觉“臣妾做不到啊”,干脆放弃。而忽悠和情感玩家懂得拆解,将一步拆成6步甚至10步,一步步引导顾客完成,直至成交。
这个故事及解读,足以说明流程的威力。那么,营销流程是什么呢?奥妙就在这幅“流程图”里。《转型王道》一书中有近70%的篇幅都是围绕这幅图展开的。这幅图也是“擎苍计划”24堂商业课之一,模型与书中的略有不同,但大体相似,后续可能还会进一步优化。
不少商场上的人,不知道营销是怎么回事,更多地将营销理解为“销售”。而这幅图,比销售更高的维度,比营销略低的维度,阐述了营销的流程以及如何构建企业或项目的营销体系。当然,做活动营销永远逃不开这幅图的范围。
我曾服务过的一些公司,有部分老板不懂营销,招聘时只关注热门岗位,但绝大多数不懂营销,自然难以做出业绩。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在于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营销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 最基础的问题不明白。不懂产品,说不清产品价值,给客户带去什么结果;不懂客户,客户特征、痛点、心理完全不知道。更不懂产品如何解决用户问题,给用户带去价值和结果。
- 不知道营销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样的流程。节假日做活动,硬生生把活动做成了“降价通知”。我问活动目的是什么,引流、裂变,还是成交?有人一拍大腿,说:“我们奔着引流去,最后想着成交,难怪效果不行。”再是,营销团队每个人都有分工,如果你问:“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为了实现什么目的?”你的员工能不能说清楚这个问题?如果你是职员,有没有想好如何回答老板这个问题?整天写文案,不知道文案写来干什么。每天做社群,不知道自己做这是目的是什么。可能更多人都觉得,这个行业里,大家都这么干吧,由着心情去写,去发布,而不知道每个动作背后,是什么?那么,所有营销动作的背后指向什么呢?答案就在上面这张流程图里。
就像游览峨眉山,这是一幅导览图。我也遇到过头脑灵活的老板,点子层出不穷,但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点子串联起来,形成叠加的威力。很多公司可能都这样,老板总在变,每天办公时抽着烟,愁眉苦脸想很多招,一招接着一招。员工忙得晕头转向,经常跟不上节奏。领导一张嘴,员工跑断腿。有人讲,创业不像做饭,万事俱备再开火,而是边做边完善。这有道理吗?有道理,当你不知道路的时候,只有走下去。但是,只要他做起来,一定是往更完善的方向去的,就像爬一座山,没有地图的时候能爬。爬多了,自然会画一张图,甚至做些地标,指示后面的人怎么爬。半路迷路饿死摔死的人,自然就不可能绘出地图来。爬山你就有了地图,是不是更有优势?
在图里,我列出了近20个关键要素,那么,这些要素背后的核心又是什么呢?很多人读《转型王道》,读一遍肯定吸收不全,一方面与自己的基础有关系;另一方面,我写的太多了,盘子太大,一些读者可能抓不住核心。今天简单捋一捋。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或者何种新的商业形态,收获更多客户价值,这始终是盈利的基础。如何收获更多客户价值?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成交率、更高的客单价、更高的复购率、更多的人出钱出力参与进来(代理、合伙)这是营销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成本等,是其他环节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社交电商或新名词“私域电商”,获客成本增加,以及社交、私域的基因很适合开发客户终身价值。未来也是这样一个趋势,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对客户终身价值这个指标有高要求。完全薄利多销,就会被平台绑架,你的定价权、结算周期、利润等,都不能完全自主,而且这种方式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发展不稳定。
流量呈现寡头垄断趋势,我们一般创业者,难以成为这样的寡头。他们的特征,全是平台性质,比如腾讯、抖音、快手、头条、微博……我们只能从各大平台收集流量,然后在自己的“私域”进行培育和转化。而“私域”,天然的优势以及必须的使命,就是要最大限度挖掘客户终身价值。所以,社交电商的核心在此,绝大多数商业形态的核心也在这里。
只有基于本质,才能颠扑不破;只有颠扑不破,才能取信于人;只有取信于人,才能把钱赚到。基于此,再去审视我们的战略、商业模式、营销架构,如何调动和配置资源,实现这一目的。
你可能会提醒我,讲营销活动,怎么没有讲产品?当然,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产品。对产品的认识有几个层面:
- 产品作为交换物,最终到达客户手里,是我们价值的承载载体,直接决定最重要的客户体验。体验不好,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体验不好的产品,一定不是好产品。
- 产品作为交换物,对卖方来讲,流通的越多,价格越高,利润越高,这样才能保证获利。
- 产品作为交换物,对经销商来讲,是他们赚钱的一个工具,需要考虑他们的立场,如何把产品作为基础打造为赚钱方案。如果是社交电商代理方式,还考虑到他在朋友面前的形象等。
我们可以挖掘更多,但这三个方面,是很多企业表现更突出的地方。在《转型王道》里,我讲了对社交电商来讲,选产品、打造产品的“6+1”法则。针对每个行业、每款产品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做有针对性的分析,灵活而不死板。
直营和代理,对产品的要求不一样。零售与批发,对产品的要求不一样。针对行业发展状况、竞争对手的情况,对产品要求不一样。产品进入几线城市,进入高中低端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不一样。但所有的“要求”指向的核心是一样的。
不仅仅是产品,产品创新之后,对产品的价值挖掘、产品组合等等,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最终指向的核心是一样的。而不与产品直接相关的营销动作,可能不一样,但指向的核心也是一样。
这里的核心,主要是流程图里面的每个要素,保障前面的核心——客户价值。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客户价值)基于本质,目标的分解(如何获取更多客户价值,流程图里若干要素)基于目标与要素,构建一个体系,一张网,这张网,这就这张流程图这张流程图里面具体的点,我就不一一分析了。做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看相应的章节,设计相应的流程,准备相应的工具。
做好活动营销,也不是只看一下“活动掘金术”就行了,铺垫伏笔、客户分析、试用体验、快速成交、裂变、社群等章节都需要看看,甚至文案章节也是必须的。强行硬广——当当购书码只把活动做成降价,现在已经不太管用了。
我们看双十一,对很多店铺来讲,就是降价。但是,当我们看全局的时候,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淘宝官方已经做了很多事,提前广告,各种预热,各种奖励参与,抵价红包,AR抢券等等各种玩法。
很多小商家,平时没有积累客户,那么久坐等阿里平台的流量。所以,这几年,也有不少企业,备了很多货,卖得少而有的,备货不够卖,捶胸顿足扼腕叹息。
最后再补充一点,非常重要。不管是买保健品的忽悠,还是情场猎手,都擅用流程技术,而且我们看那些让人流泪的电视剧电影,都是经过流程铺垫,一点点累积情绪,直到“憋不住”。
但是,我们做营销不完全是为了要人的眼泪,或者就是为了让人发了疯似的掏钱。正常经营,我们会考虑客户的期待与产品和服务能满足客户到什么程度。如果一味奔着成交的目标去,剑走偏锋,甚至不择手段,最终伤的是自己。
产品本来很好,能给客户带去价值,能让他们的生活或人生变好,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向客户营销我们的产品。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5296.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