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KOC与假流量池

近期,"KOC"这一新名词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诸多人士向我咨询对于"KOC"与"私域流量"的看法。实则,我对此并无明确立场,我的观点仅是,这些均为“概念”,即人为创造出的名词。然

近期,"KOC"这一新名词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诸多人士向我咨询对于"KOC"与"私域流量"的看法。实则,我对此并无明确立场,我的观点仅是,这些均为“概念”,即人为创造出的名词。然而,若要探讨,我想先抛出一个问题:除去我的著作,若我推荐其他产品,你们是否会购买?我曾进行过相关实验,推荐电影、饮料、书籍、课程等,结果显示,唯有课程与书籍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近期,我与叙爷闲聊时,戏谑地提及,若我在快手开设账号进行商品销售,叙爷能否给予流量支持?叙爷却调侃道:“别逗了,你卖不动的。”我追问原因,叙爷直言,像我这种注重形象、不擅长吹嘘的人,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销售,劝我放弃此念。

真KOC与假流量池网

我有一位中学同学,每日在朋友圈发布各类淘宝商品,实际上她从事的是淘宝客业务。在互联网行业,淘宝客通过专属链接引导他人消费,从而获得CPS分成。在淘宝客业务中,选品与文案至关重要。虽然不清楚她每月通过此方式能赚取多少收入,但想必还是能赚得一些,否则她不会如此频繁地发布商品。然而,她的收入显然不足以实现财务自由,否则她就不会如此辛苦地发布商品。

我的这位同学是否在利用"私域流量"进行淘宝CPS?但她的私域流量规模究竟有多大?我认为,可能不会超过我的私域流量,因为我的好友数量已接近上限。在此,我想提及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曾通过搜索“化妆品”、“衣服”等关键词,删除朋友圈中明显是微商的好友,以腾出空间。然而,我并未删除我的中学同学,只因她是我中学时期的同学,若她是陌生人,我早已将其删除。尽管如此,我对她发布的商品并不感兴趣,更不会购买。

有人嘲讽,由于甲方爸爸不愿为媒体、KOL支付高昂费用,因此开始以200元的价格聘请KOC。这种说法实则是一种讽刺。事实上,任何能够带来流量的地方都值得投资,只是效率问题。媒体、KOL、KOC等,其实对应的是其获取流量的规模和效率。所谓的"KOC"、"私域流量",本质上是对流量获取的焦虑,以及对ROI不断降低的欲望。

我曾多次强调,线上流量获取的逻辑从未改变,核心在于供需关系。在市场处于蓝海阶段,流量容易获取,因为此时供应短缺,需求大量释放并向先入者集中。当市场被其他人发现并入场争夺时,便进入产品能力的竞争。当产品同质化严重时,便进入营销运营能力的竞争。在这个阶段,抢到流量的企业会说,这是“红利期”。因此,一开始,流量总是便宜的、容易获取的,慢慢地就变贵了,最终可能无法继续增长。

你会发现,玩流量的组织总是不断寻找新的蓝海。在Web时代,以百度为核心流量入口时,SEO、SEM火爆,广告容易销售,其价值得到市场认可并不断扩大。随着App的兴起,信息孤岛现象日益明显,流量入口分散,但所有流量都向社交、交流工具集中,因此微信成为流量入口。你发现了什么?Web时代,淘宝拒绝百度抓取,从而将流量锁死在体内;App时代,淘宝拒绝微信分享,从而继续将流量锁死在体内。为什么头条、抖音对微信的限制如此耿耿于怀?还不是因为流量不在内,而在外吗?当然,当头条和抖音足够大时,就会对微信构成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腾讯一定要将短视频做起来的原因。核心都是一样的:流量追随什么走,就要用什么锁流量。

互联网的流量争夺,本质是注意力的争夺,是用户时间的切割。张小龙曾说过,好的产品是随需随用,用完即走。你仔细思考一下,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搜索引擎难道不是出类拔萃的产品吗?但为什么搜索引擎也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产品需要盈利,否则公司无法生存。那么,如何盈利呢?收入减去成本等于利润。没有人会嫌成本低,也没有人会惧怕高收入。问题在于,如何去做。

如果我们理解争夺流量的核心逻辑是供需关系,而获取流量的普遍真理是越早期的流量越便宜,越往后的流量就越贵,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天不管什么应用,都会考虑"User Referral"。很简单,用户相信自己身边人的推荐,而不信平台的说辞。这是信任成本的问题。因为好友推荐的信任成本低,反过来的拉新成本就低,于是,不管是之前的裂变,还是现在提出的"KOC"、"私域流量",本质都是压低获客成本,通过低廉的信任成本,更便宜地获取流量的思路决定的。

然而,这样做真的有用吗?范冰在演讲中展示了一张名为“我当你是朋友,你当我是私域流量”的图片,既有趣又到位。当所有人都渴望成为"KOC",通过"私域流量"换取利益时,你认为你还能相信谁呢?其实业内鼓吹"KOC"、"私域流量",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到了这一步,成本确实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但伴随的却是“信任”本身的破灭。

为什么我拒绝收钱做广告?难道亮哥已经财务自由了?当然不是!你会说,我为了保证个人品牌的价值;他会说,因为看不上这点广告费……都对。但核心是什么?如果我为了钱就接广告,你买了我推荐的东西,觉得不好,一次、两次、三次,第四次你还会信我吗?不会了。如果你身边的人,每个都在给你推荐所谓他消费的东西,你买了觉得不好,一次、两次、三次,你还能相信谁?如果没有了信任,你觉得你会过得更开心,还是更不开心?每个人都把别人看成是自己的私域流量,都对成为"KOC"跃跃欲试的时候,可能届时是时代的大悲哀吧。届时,你的朋友圈,你还想看吗?更正一下。到了那时,你还有朋友吗?

因此,我对"KOC"、"私域流量"的看法是,我很高兴能有"KOC",这印证了微信公众平台的那句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之所以我把这件事儿掰成流量给你看,其实就是为了告诉你:如果你有成为"KOC"的能力,那是一件好事儿。但如果盯着"私域流量"和"KOC"田里这些散客,那么可能真的不得不说,那是个悲哀。因为,KOC可能是真,但流量池真的是假。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5628.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