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社交平台与信息流平台的融合趋势日益显著,这一融合现象正在塑造一个名为“流量黑洞”的强大入口,它不断吸引着周边的流量。这一现象尤其在用户拥有多种应用功能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早期,信息流端口与社交端口的功能是各自独立的,但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这一格局开始发生改变。
微博的出现使得所有用户都能在开放的平台上自由连接,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去中心化”,同时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用户可以用100多字在公众面前即时、轻快地表达自我。在此背景下,个体内容生产者开始利用社交网络的强大张力来释放影响力,一批大V迅速崛起,甚至对专业内容生产者构成了威胁。
以2012年为分界线,信息流与社交App开始走向功能交融。这一年,微信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社交和信息流需求的整合。微信基于即时通讯的强关系构建社交网络,并通过“公众号”实现了对内容的升级,相较于微博的100多字,用户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微信朋友圈成为信息流的第一阵地,众多“10万+大号”也估值不菲。从用户数、日活、月活、占用时长等数据来看,微信无疑是天下无敌。
与此同时,今日头条的上线引领了个性化算法驱动信息流的时代。在PC时代,门户网站是信息流平台的初级形态,用户需要层层点击才能抵达想要的内容。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小屏彻底改变了信息流平台的形态,信息只能随着用户的刷屏一条条地呈现,这种排列方式似乎才是现在被定义的“信息流”。
微信的信息流并没有突破传统的信息流推送方式,依然是遵循“关注+时间”的逻辑,而今日头条则通过算法推送来突破,瞬间在微信的地盘上撕扯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随后,今日头条更将这种基因代入社交领域,孵化出抖音、西瓜、火山等TOP5的视频社交网站。
两个霸主殊途同归:腾讯从社交出发进军信息流,其优势基因在于自己的强关系社交网络,用户一旦嵌入,无法脱离;字节跳动则从信息流出发进军社交,其优势基因在于自己的个性化算法,用户一旦使用,同样会上瘾。于是,头腾大战,一触即发,两军交战之地,已经火花四溅。
在社交平台和信息流平台的融合趋势背后,是两个互联网底层逻辑的驱动,这种趋势不仅迅猛呈现,而且无可逆转。这种融合正在造就所谓的“流量黑洞”,意为可以强力吸附周边流量的超级入口。当这个超级入口和其他App具有同样功能时,用户更倾向于被吸入“黑洞”。
-
连接方式进化:互联网世界的底层逻辑是“去中心化”,任何一类的产品要想在互联网世界里生存、繁荣,必然遵循这一规律。社交App的用户逐渐从大V的世界里抽离,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交网络。信息流App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第三方内容创业被推上风口,UGC、PGC、OGC走向成熟。
-
内容形式进化: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每类产品都在争夺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如何第一时间抓住用户成为关键。内容的轻量化已成为事实,而短视频的崛起更是推动了这一趋势。此外,内容形式还特别强调“即时的交互感”,直播的形式越来越流行。
-
流量黑洞形成:信息流平台和社交平台之间的界限已经很模糊,未来的流量黑洞可能还会附加其他功能。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已经开始布局内容生态,将商品内容化作为主要战略,而基于内容再植入社交也成为自然路径。
-
流量去哪儿了:从占用时长的维度看,社交平台虽然使用时长占比在下降,但仍然是占用时长最多的品类。信息流平台和社交平台对于占用用户时间上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强。
-
流量的商业前途:广告费用总是会往最有价值的流量上走。信息流广告的规模增速近几年一直处于50%以上的高位,受益者主要是今日头条、腾讯、百度等。字节跳动系App的用户形成了深度黏性,而这种黏性的基础显然就是“个性化算法”的连接方式和“视频化+即时交互”的内容形式。
在流量黑洞的竞争中,“头腾大战”依然是看点满满。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5740.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