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浪潮中,社交方式的演变见证了我国网红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论坛的兴起,到微博的繁荣,再到直播与短视频的狂潮,每一代网红的崛起与衰落,都映射出中国网友兴趣和精神需求的变迁。追溯“网红”概念的起源,以及谁可被冠以“网红鼻祖”之名,尚无定论。他们往往出身草根,素人,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若将“网红”概念聚焦于“商业网红”,则可依据内容承载方式,划分为几个阶段:论坛时代的兴起,以芙蓉姐姐、天仙MM和后舍男生为代表的初代网红;微博兴盛时期的网红脸和段子手;直播与短视频兴起后的多元化网红。
初代网红以猎奇和博出位为特征,如以“奇葩征婚”闻名的凤姐。微博时代,颜值与身材成为网红的代名词。直播时代,尤其是短视频的兴起,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红,无论是凭借才华,还是颜值,甚至只是将农村日常生活拍成爆款短视频。
从2004年至2019年的15年间,互联网经历了从PC到移动、从大屏到小屏、从整体到碎片的转变。不同互联网时代中,网红的边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绞尽脑汁博出位,到靠颜值和才华吸引粉丝,再到拥有特殊标签的普通人,网红的群体性特征越来越难以定义。边界在拓宽,流量也在分散,每个小有名气的网红都能拥有一批自己的垂直用户。
然而,网红的变现模式并未改变,从演艺到广告、带货,再到电商、打赏。15年来,更多普通人成为网红,但红利正在消散,各大短视频平台捧出爆款网红的时间越来越长,网红来自各领域,难以再出现一窝蜂将流量积聚一身的现象。
初代网红:论坛时代的芙蓉姐姐们 在短视频平台上围观流浪大师沈巍时,恐怕鲜有人记得大约15年前的网红芙蓉姐姐。芙蓉姐姐的成名更多始于“照片”,她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居,大量嘲讽让她迅速走红网络。当时,网络拍客将她的照片上传到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MOP(猫扑)等论坛,引发热议。
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门户是绝对的霸主,随后互联网发展的主线逐渐向社交网络过渡。腾讯在香港主板上市,QQ成为社交工具中的新秀。论坛是最早的线上社区,芙蓉姐姐则是天然的题材——一张照片,寥寥数语,即能引得跟贴无数。
第二代网红:微博时代的网红脸和段子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尤其是微博的崛起,第二代网红以小脸、尖下巴、大眼睛、高鼻梁为特征。她们从模特转型成为设计师,创立自主品牌。如雪梨,以3000元奖学金创立“钱夫人”淘宝店,成为红人电商经济的代表。
第三代网红:后直播和短视频时代的流量狂欢 电商不是移动互联时代网红的唯一出路。2013年,工信部向运营商发放4G牌照,直播成为全民娱乐大爆发的典型产物。斗鱼、虎牙、花椒、YY等直播平台和网红主播们,如冯提莫、周二珂、阿冷、陈一发等,共同撑起了一个时代。
15年后,网红正在消散。曾经红极一时的网红南笙表示:“那个安安静静的时代过去了,巨轮在飞驰。”大众对网红的热度在降低,时长也在不断缩短。短视频拍客对“流浪大师”沈巍的围追堵截,即是明证。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来,疯狂围观流浪大师背后,其实是网络流量的消散和网红效应的衰退。这届网红已陷入流量危机。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6543.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