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月尾声,上海地铁站的一位被称为“流浪大师”的人物意外走红,成为网络上热议的焦点。一时间,各路网红纷至沓来,摄影爱好者云集,为他贡献了连续的流量高峰。然而,在月底某日,一位朋友向我提出了疑问:为何在微博上似乎很少看到关于这位“流浪大师”的消息,而抖音和快手平台上却充斥着他的身影,甚至有账号粉丝量已突破六十万。对此,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流浪大师的爆红之路
-
爆红源头:2018年底,一位路人偶然记录下了与“流浪大师”的对话,并将视频上传至抖音,在小范围内传播。
-
爆红起点:3月20日前后,有拍客曝光了“流浪大师”沈巍的所在地,随后引发了网红们的蜂拥而至。沈巍、传道、伪造的离奇身份等视频在抖音、快手平台上迅速走红。
-
现象扩散:同期,微博网友开始搬运这些视频,并在微博上形成了关于身份争议、经历争议、网红炒作争议的舆论场。微博用户、意见领袖、媒体纷纷介入讨论,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二、流浪大师为何能火?
关键词:流浪汉、大师、隐士和疯子;爆火特质:猎奇、偷窥、网红、反差。
简而言之,流浪汉身份与行为的反差带来了初始流量;一系列网红的追捧、炒作、造谣,进一步推高了流量;在创意匮乏、段子手乏力的大环境下,新鲜出炉并被包装的“流浪大师”综合了猎奇、偷窥、争议、网红等特点,引发了流量的爆发。
三、为何微博上看起来没有抖音和快手火爆?
-
抖音平台:抖音和快手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和消费以视频为主,更注重发现和病毒式传播。以视频为节点和纽带,向粉丝和推荐用户传播,这也是猎奇视频、人物视频等的主要生产场景。
-
微博平台:微博平台则更注重舆论场的构建,以头部用户为重要传播节点,向粉丝和关联用户、场景进行网状互动和传播。热搜和话题的聚合加速了舆论场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
-
抖音平台:以流浪大师沈巍为例,截至27日12点,抖音关于沈巍的话题词主要有5个,播放量共计3.04亿,其中“大师在流浪”作为主关键词,播放量达到2.1亿。抖音的极速“造星”能力突出,如账号#师娘,上线至今发布11条视频,吸粉58.7万。
-
快手平台:快手平台的内容生产和分类与抖音基本一致,但推荐分发和账号复制上有所区别。以“流浪大师”为例,相关视频发布数量超过10个的标签数超过16个,共计7515个视频。
-
微博平台:微博上的流浪大师起初是账号的转载和视频的搬运,后期则主要围绕事件争议、博主对网红行为的解析、官方对审计员身份的证实等议题展开讨论。截至27日12点,热搜关于流浪大师相关热词4个,议题类话题阅读量达4.69亿。
综上所述,流浪大师的火爆主要在于其猎奇、反差属性,以及大师与疯子的对比。随着网红拍客的疯狂介入和炒作,层出不穷的视频内容在抖音和快手场景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爆发。而在微博场景的火爆,则主要在于事件的争议属性,如博主对事件、话题、议题的发声和解析。讨论的场景落在了微博上,这也体现了微博生态圈子的独特之处。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6563.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