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小程序的崛起无疑是一次技术革新的典范。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移动互联网的连接方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小程序的普及,如同一个隐形的社会触角,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起初,对于微信小程序的定位,公众的看法各异。有人将其视为“服务号”的升级版,也有人认为它是“直达号”或H5网页的“借尸还魂”。然而,随着小程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些偏见逐渐消散。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跟进,使得小程序成为了一个横跨多个平台、日活跃用户数亿的成功产品。
微信小程序的诞生,原本是作为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并行体系的一部分,其最初的名称甚至被称为“应用号”。2016年9月,小程序在内测期间,张小龙在朋友圈为小程序打CALL,马化腾的回复“苹果不让叫应用号,也许反而是好事”一语双关,暗示了小程序名字的变更可能是出于无奈,却也成就了其独特的产品基因。
与腾讯公司名字的演变相似,小程序从“XX号”到“小程序”的转变,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其独立的命名规则使得用户能够轻松地将小程序与以资讯内容为主的各类号进行区分。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因苹果公司的限制而“因祸得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移动设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时随地连接的网络、小屏幕的显示限制以及高频并即时的互动。这些特点导致了单个APP功能的聚焦和深耕,进而形成了BAT等巨头的“全家桶”模式。然而,这也导致了信息孤岛效应,用户为了享受更多服务,不得不频繁下载APP,给移动互联网的上网体验带来了困扰。
小程序的出现,为非巨头体系的公司提供了“分食”流量巨头的机遇。例如,用户在微信、支付宝、百度等APP中,可以轻松使用“当当购物”、“智考题库”、“携程旅行”等小程序,而无需下载额外的APP。这种开放性,极大地优化了移动互联网的连接便利性,提升了用户的移动上网体验。
根据阿拉丁发布的2018年小程序年度报告,微信小程序的平均日活跃用户已超过2.3亿,数量超过230万个。支付宝小程序应用数达到12万,日活跃用户数突破2.3亿。百度智能小程序月活跃用户数突破1.5亿。这些数据表明,使用小程序的用户群体正在不断扩大。
回顾小程序的早期定位,张小龙最初希望将其作为连接线下的工具,而非连接一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小程序的发展轨迹与初衷有所不同。在2017年初,许多知名APP因各种原因放弃了小程序,实体商业的复杂性也让小程序的核心目标变得模糊。
直到2018年,微信小程序开始转型,开放了更多功能,如增加入口、允许分享、开放模糊搜索等,使得小程序的开放性越来越大,吸引了更多互联网公司的关注。2018年,微信小程序广告组件启动内测,小程序任务栏功能升级,后台数据分析及插件功能升级,以及“功能直达”的开放,都为小程序的商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小程序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非常成功的“连接”产品。BATT等巨头的入局,将进一步推动小程序的发展,使其成为超级APP连接一切的枢纽。未来,小程序可能会成为超级APP的“标配”,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6747.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