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推出“飞聊”宣战微信

自今年九月进行架构调整以来,腾讯公司,作为一家成立二十年的互联网巨头,其业务重心逐渐转向B端市场,积极对外展示其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实力。与此同时,在C端市场,由于版号限制等因素

自今年九月进行架构调整以来,腾讯公司,作为一家成立二十年的互联网巨头,其业务重心逐渐转向B端市场,积极对外展示其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实力。与此同时,在C端市场,由于版号限制等因素,部分游戏项目未能顺利推出,腾讯音乐在上市后遭遇股价破发,而短视频产品虽多,却鲜有亮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今日头条似乎捕捉到了腾讯的些许困境,开始在C端市场积极拓展,尤其是在短视频、游戏等领域,动作频频。近期,今日头条在极低曝光的情况下,突然购买了feiliao.com、f15.com、flipchat.com三个域名,并有消息称其计划在春节期间推出一款独立于头条的社交软件“飞聊”。此举显然是瞄准了腾讯的核心业务——社交领域。

今日头条推出“飞聊”宣战微信网

一、今日头条的野心日益膨胀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由腾讯系、今日头条系、百度系、阿里系、新浪系等五大派系占据,总时长超过75%。其中,今日头条系独立APP用户使用时长已位居第二,仅次于腾讯。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母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信息流和短视频,已成为公认的信息流广告霸主。2016年其收入为60亿元,2017年增至150亿元,2018年目标为300-500亿元。随着平台流量的增加,探索流量变现业务成为关键。今年以来,今日头条加速布局金融、教育、电商等领域。从去年7月开始,今日头条布局金融业务,寻找更多变现模式。今年1月,有传闻称今日头条低调收购支付牌照,并与武汉合众易宝接触,拟控股或100%收购。9月,财新网报道称,今日头条有意在香港开展投资研究顾问服务,并考虑取得相关香港金融牌照。在教育领域,今日头条继年初推出“好好学习”App,收购在线教育公司学霸君的To B业务后,5月又推出少儿在线英语品牌gogokid,并积极招聘教育相关人才。此外,今日头条去年低调上线自有电商平台“放心购”,今年4月进行了产品迭代和调整,分拆为“放心购3.0”和“放心购鲁班”两条产品线。9月,又悄然上线一款名为“值点”的购物APP。

尽管拥有头条和抖音两大流量巨头,但字节跳动CEO张一鸣所倡导的去中心化策略在兴趣推荐下,导致个体与个体之间缺乏强互动关系,用户只关心感兴趣的内容,而忽略了内容的生产者和潜在的社交伙伴。但若选择社交路线,则能在个体之间建立连接,形成关系网络,从而打造社交裂变效应,为平台模式带来无限可能。以拼多多为例,其团购模式虽早已有之,但正是通过社交互动将其发扬光大。社交网络的扩展,将流量转化为实质性用户,有助于反哺金融、教育、电商等变现业务,这也是今日头条社交野心的根本。

二、微信的不可撼动地位

“几乎无人能离开微信”,这已成为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不争事实。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受益者,无疑是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产品之一。其10亿的全球月活用户量让腾讯在国内社交领域稳居首位。在社交领域,无论是人人网、微博、来往、易信、米聊,还是今年流行的子弹短信,都曾试图分一杯羹,甚至有人喊出颠覆QQ或微信的口号。然而,无论社交产品如何野蛮生长,都未曾动摇腾讯的社交根基。微信的成功,早期得益于QQ的导流,而现在,除了社交功能外,腾讯还在不断为微信增加功能,如金融支付、社交、本地生活、游戏娱乐等,使微信生态圈逐步覆盖生活的各个角落。

今日头条为了研发“飞聊”,甚至从腾讯挖来了研发微信团队的几名核心成员,试图将微信的核心优势全部照搬到飞聊软件上。欢聚时代CEO李学凌对飞聊的成功充满信心,认为机会真的可能来了。然而,飞聊是否能像子弹短信一样快速获得用户,还难以预料。

三、社交的机遇与挑战

截至目前,字节跳动官方尚未透露飞聊的具体方向。若重走熟人社交道路,飞聊可能难以突围成功。回顾马化腾的言论,“打败微信的,决不是另一个微信”,字节跳动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陌陌的陌生人社交、直播和短视频社交,或是Zepeto的“捏脸”社交,都可能是飞聊的突破口。然而,这些产品更多地只是昙花一现,并未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因此,想要超越微信,只能走差异化路线。

字节跳动在社交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其核心能力是算法,无论是今日头条、抖音还是微头条,都是基于算法推荐打造的产品。此外,字节跳动还具备成熟的产品研发、推广和运营能力。其次,字节跳动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手握7亿用户的今日头条和4亿月活的抖音,加上近20款产品,为飞聊提供了强大的流量支持。最后,上市层面的加分也不可忽视。企查查显示,今日头条母公司字节跳动已获得40亿美元的Pre-IPO轮融资。张一鸣的下一阶段目标是上市,而拥有对飙腾讯的社交平台无疑将是加分项。

目前看来,基于兴趣和内容的社交是飞聊的最佳发力方向。对于微信,公众已经到了厌倦期甚至反感期。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社交产品迁移的巨大成本。我的所有关系都在微信里,客户、同事、朋友、家人等等,只要他们还在,我的手机里就必须有微信。此前,众多巨头在社交上的失败似乎在传达一个事实:社交没有方法论,更多诞生自巨大的变革之中。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7018.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