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新趋势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上周所分享的小程序报告引发的讨论。报告中,诸多用户对于APP的诸多问题表达了不满,诸如开屏广告、内容加载缓慢、虚假优惠与红包、频繁弹窗、后台偷跑以及全家唤醒功能等,这些现象使得APP的使用时长不断攀升。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当前移动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用户需求日益多元的缩影。
2018年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仅增加了2000万人,而基础总量已高达11亿。人均单日APP使用时长已接近5小时,这一数据充分揭示了存量市场的竞争之激烈。与此同时,核心流量依然被微信、淘宝等“超级入口”牢牢占据,形成了“强者恒强”的局面。这种格局的形成,使得体系之争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
然而,在资本退潮的背景下,盈利模式成为“存量江湖”竞争的核心。我们可以看到,社交领域延伸出的金融、新零售、云计算、内容产业,以及购物领域延伸出的办公社交、管理软件、云计算、内容产业等,都在争夺市场份额。这种体系之争导致了新应用的诞生犹如“过山车”,一个现象级APP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崛起,最终却可能昙花一现,或者规模巨大却无盈利模式,成为“嗷嗷待哺的流量巨婴”。
面对老巨头的体系化布局,新巨头们也在以体系化抗争,如小米系、美团系、头条系等。这种竞争态势导致资本市场和用户对新巨头的耐心逐渐减少。在资本急于退出、故事无人问津、用户收紧钱袋的年代,服务是否刚需、边界是否清晰、盈利是否明确成为关键。
对于用户所反映的APP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大规模无盈利模式的担忧。在PC时代,广告、弹窗、虚假红包等现象屡见不鲜,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做法能否持续,值得我们深思。近期,Twitter清理虚假用户,奥巴马一夜之间粉丝减少300万,特朗普减少数十万,这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回顾2018年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经济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了GDP增速的3.25倍。在资金面紧张和香港“认可同股不同权”新政等因素的刺激下,2018年上半年迎来新一轮上市潮,多家互联网企业“敲钟”或提交IPO申请。
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缓慢增至11亿,2018年上半年仅增长2000万。微信生态红利正当其时,月活跃用户规模已达9.3亿,微信公众号数量超2000万,月活跃账号达350万,月活跃粉丝约8亿。微信小程序迅速发展,截止6月已有近100万个小程序,微信生态正在成为新的流量洼地。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新的产品爆发力增强,对百万级、千万级用户的获取时间越来越短。例如,旅行青蛙半个月时间达到4000万日活跃用户规模,抖音短视频日活跃用户规模从4000万增长到1亿仅用时2个月。
短视频“kill time”总时长持续增长,占比达8.8%,已超过综合资讯短视频。用户对互联网的依赖越发强烈,平均每人每天上网时长近5小时,已经赶上互联网从业人员每天睡眠时长。
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移动视频、新闻资讯、移动音乐等头部竞争格局发生变化,CR3名单变更。移动视频、移动音乐、数字阅读用户使用多个APP的趋势在加强,用户受内容驱动影响更大。
中国移动互联网五大派系占据总时长超过75%,今日头条系占比增长了1.6倍。跨界和降维打击更加常见、更加宽泛,如今日头条系从内容分发向媒介联盟广告平台聚变,美团生态致力于成为满足用户生活和娱乐的服务平台,小米以生态聚合跨界布局,为用户生活提供硬件和服务。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模式持续嬗变,新零售、游戏社交、跨界布局等新模式不断涌现。然而,在增量下降、存量厮杀的背景下,盈利模式、精细化运营成为关键。只有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具备清晰盈利模式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7314.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