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领域,抖音以其日活跃用户数突破1.5亿的成绩,成为行业内的翘楚。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抖音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同样不容小觑。微信对抖音的封杀并未停止,反而对自家短视频应用微视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随着《创造101》的热播,微视的排名一度超越了抖音。除了微信,微博、钉钉、陌陌等平台也纷纷加入了短视频赛道,推出了各自的短视频应用。尽管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境,抖音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首先,抖音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步伐未曾停歇。自2018年以来,抖音及其海外版已成功进入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等多个国家。据Sensor Tower发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手机应用市场报告显示,抖音及其海外版在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量高达4580万次,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iOS应用。
在国内市场,抖音也在不断丰富其社交功能。自2017年7月起,抖音先后上线了“故事功能”、“直播功能”,并允许用户在视频中添加位置信息,发现附近的人,并设置查看权限。2018年1月,抖音又推出了私信功能,允许用户向关注的人发送消息。此外,抖音还专门设置了“关注”tab,并对“关注”页面进行了多次改版,使其形式更接近朋友圈,强调互动性,并直接展示高赞评论。在首页查看视频时,也能明显感觉到平台会优先推荐关注者发布的视频。
这些动作表明,在积累了大量流量之后,抖音开始尝试加强用户与大V之间的联系,提升产品的社交属性。然而,对于抖音而言,试水社交的动机和最终形态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抖音的流量困局
对于抖音来说,社交可能是一个不得不走的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算法推荐和模板化的表演方式。早期,抖音通过官方制造套路,KOL模仿表演,随后推出“挑战”功能,KOL创造套路,用户模仿。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实现内容快速增长,但也导致抖音更像是一款视频拍摄工具,而非真正的短视频社区。
这种模式下,抖音的内容生产主要依靠官方强运营,原创内容较少。用户一旦熟悉了表演模式和套路,便不再关注内容本身,而是关注表演者的特点。这导致抖音粉丝量的价值并不高。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这种模式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如内容单调、原创内容生产者成长受限等。
二、社交产品的类型与抖音的选择
社交产品大致可分为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和社区类产品。熟人社交的代表是微信,陌生人社交包括社区和IM,而社区类产品如微博则是由PGC生产内容,引导UGC进行生产,最终搭建起完整的社区内容生态。
抖音目前正处于由工具型产品向社区型产品转变的过程中。它已经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转化,但下一步的方向仍然值得探讨。抖音可能会选择成为下一个微博,进一步吸引明星及KOL,强化直播功能,促进互动,或选择成为全新的微信,专注于普通用户的增长与链接,强化IM工具属性和互动功能。
三、抖音的未来展望
从抖音及头条系的一贯做法来看,抖音可能会选择成为下一个微博。头条系一直以快速商业化为目标,抖音用户规模已经见顶,加快商业化步伐可能是其重点。打通短视频与直播,引入大V,提高用户黏性,并拓展变现方式,这条路可能是抖音更愿意走的。
目前,抖音已经吸引了众多明星入驻,如陈赫、迪丽热巴、鹿晗、关晓彤等,并尝试在抖音上进行电影宣发。同时,许多草根创作者也在抖音上开启了新的成名之路。流量红利和一夜爆红的诱惑,使得许多草根达人愿意与抖音签约,这将对微博的内容生态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抖音在短视频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形态仍需不断探索和调整。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7524.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