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次高端餐饮聚会上,与会者中恰好有来自滴滴出行和美团点评的两位代表。餐桌上,两位行业精英就两家公司的竞争态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滴滴的代表指出,其公司核心业务在于路线优化,而人的流动性较大,外卖配送点相对固定,因此,滴滴在运送乘客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同样也能胜任外卖配送。而美团代表则回应道,美团专注于外卖配送,对时效性要求极高,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顾客流失,因此,美团在配送外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同样也能胜任人员运送。
与会者闻言,纷纷捧腹大笑,认为这正是两家公司竞争激烈的原因。随后,美团打车在上海正式上线,短短几天便占据了三成市场份额。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正如我们16年发表的文章《为什么滴滴最终会成为一家汽车制造商》所分析的那样,关键在于规模效应有限的出行领域,滴滴是否拥有真正的竞争壁垒。
回顾滴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滴滴并非完全依靠自身壁垒崛起,在关键时刻,两次合并使其迅速壮大。而美团则是在千团大战中幸存下来的,中间仅合并过一次大众点评,更多是为了沉淀数据。因此,两家公司虽然都是历经磨难的伟大企业,但滴滴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依赖“资本”这一拐杖。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缺流量、缺用户、缺创新、缺大饼,但并不缺资金。因此,滴滴的模式问题在于其过度依赖规模和资本。以下,我们将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分别分析滴滴的模式问题。
首先,从供给端来看,滴滴曾投入大量资源培训司机使用打车APP,但最终导致司机学会了使用多部手机、多家接单,哪里赚钱就去哪里。这种先发优势在市场竞争初期看似难以逾越,但在后期可能不复存在。此外,打车市场的小B客户(即司机)忠诚度较低,对平台缺乏忠诚度。这与淘宝平台上的小B商家忠诚度较高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在于淘宝建立了完善的交易数据和信用体系。
其次,从需求端来看,滴滴的服务并非其核心竞争力,用户忠诚度较低,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平台。滴滴的会员制、积分制、拼车等尝试并未取得显著成效。因此,滴滴需要从供给侧进行变革,以提升用户忠诚度和服务质量。
此外,滴滴的业务过于地域化,这使得美团打车有机会在不同城市进行布局。美团打车业务的成功,与其掌握了用户和目的地场景有关。美团通过将外卖业务与打车业务相结合,实现了场景的连接,从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对于美团而言,其打车业务具有成本优势,因为出行只是其服务的一环,而非主营业务。相比之下,滴滴需要努力在出行市场中获取利润。因此,美团打车对滴滴构成了降维打击。
面对美团打车的挑战,滴滴可以考虑以下策略:
-
控车:无论是短期融资租赁还是长期无人驾驶,控车是滴滴实现市值落地的关键。
-
加速转型:滴滴应加速向汽车产业链和无人驾驶技术公司转型。
-
关注其他竞争者:除了美团,滴滴还需要关注其他竞争对手,如高德、嘀嗒拼车等。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的收官阶段,美团与滴滴之间的竞争将是一场持久战。本文作者曲凯,由我要创富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广告投放平台、龙游游戏。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7872.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