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用户需求的深度与广度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用户究竟期望什么?作为产品开发者,我们应如何回应这一期望?面对不断变化的用户喜好,我们如何确保自己的产品依然能够触达目标用户群体?这一问题,不仅困扰着众多产品经理,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近期,我有幸与一位知名大厂的产品经理K进行了交流。K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思维,在业内享有盛誉。然而,在与我交流的过程中,她表达出了对当前用户需求的理解困境。对于抖音、火山小视频等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她坦言自己难以理解用户的喜爱,这让她产生了距离用户的焦虑感。
面对K的困惑,我提供了以下两层思考。
首先,从产品制造和商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用户需求划分为A类和B类。A类需求通常与用户的外部环境和特定行为表象相关,受环境、工具、用户习惯等因素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例如,新兴的网络流行语、娱乐方式以及美食趋势等。B类需求则与用户的内在心理和情绪紧密相连,相对而言更加恒定持久,不易受时代和环境变化影响。例如,人们在集体活动中的情感共鸣、与亲朋好友的离别之情、失恋时的心痛体验等。
理解A类需求,我们可以洞察用户一时的喜好;而深入理解B类需求,则可能让我们对“用户在特定场景下会产生何种体验和感受”有更为深刻和普世的认知。
针对K的焦虑,我的建议是:在关注A类需求变化的同时,更应关注B类需求,深入挖掘用户内在心理和情感需求。这样,在面对A类需求的变迁时,我们便能更加从容应对。
其次,从个人成长和发展角度来看,我认为,一个人需要先广泛涉猎,充分认知外部世界,然后才能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以社交产品经理为例,只有对社交过程中的微妙情绪有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聚焦于某一类人的社交需求。同样,B端产品经理和新媒体运营人员也需要对各自领域有全面了解,才能在细分市场中脱颖而出。
针对K的问题,我认为,在“看得还不够多”的阶段,保持焦虑和紧张是必要的;而当我们进入“需要往回收”的阶段,则不必过分担忧。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已具备足够认知,可以参考以下标准:在面对新现象、新手段、新工具时,能否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
以我的经验来看,一个人若善于思考,接触到的案例、资源丰富,且拥有丰富的实践机会,2-3年内便能完成这一认知过程。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一过程可能需要5年左右。
总之,深入思考、清晰认知是应对焦虑的良方。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用户需求的本质,把握B类需求,才能在A类需求变化时保持从容。祝愿K和广大产品经理们在产品开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出更多深受用户喜爱的产品。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8146.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