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为何变成“全家桶”、微博如何讲故事?背后的巨头逻辑

在2023年4月,今日头条正式推出了其微博功能——微头条,这一举措标志着其产品线从单一的Feed信息流产品向一个综合性的“全家桶”式平台转变。这一转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随着去

在2023年4月,今日头条正式推出了其微博功能——微头条,这一举措标志着其产品线从单一的Feed信息流产品向一个综合性的“全家桶”式平台转变。这一转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随着去年问答功能的推出以及先前一系列功能的逐步完善,今日头条产品生态的逐步扩张。

今日头条为何变成“全家桶”、微博如何讲故事?背后的巨头逻辑网

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今日头条作为一款阅读工具,长期因缺乏社交功能而未能构建起一个完善的优质账号体系。微头条的推出,以关注社交关系为基石,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并为平台带来了更精准的数据分析。

其次,Feed流的空间有限,广告加载量(Ad Load)终将触及上限。为了承载更多广告,今日头条需要探索新的形式,如视频和问答,以拓宽广告承载渠道。

再者,增加用户在线时长是提高广告售卖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用户数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新功能提升用户在线时长成为了一种直接有效的策略。

与此同时,微信推出了“看一看”和“搜一搜”功能,试图挑战今日头条和百度的地位。陌陌和Blued则将直播功能整合其中。然而,这些巨头产品无一例外地都在不断丰富自身功能,使得原本精简的产品逐渐演变为功能繁杂的门户网站。

观察美国市场,我们发现类似的趋势。与Twitter不同,Facebook早在App中加入了直播功能,成功压制了Periscope和Meerkat。去年,Facebook又将Story功能扩展至其旗下多个产品,导致Snapchat在上市前增长放缓。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正如《宝洁品牌王国为何被“肢解”、今日头条又为何能平台化?背后的解构与重构》一文中所提到的,平台因线上渠道的解构而拥有了重新组合的可能性,从而释放了产品或服务的更多维度属性。这种重新组合的最大好处是能够高效地分摊用户获取成本,提高跨产品销售的转化利用率。

在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所有玩家都希望以自身为中心,继续进行重新组合,以获取更多用户时间。这种现象似乎遵循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老法则。

接下来,一个有趣的问题随之而来:一款产品是否有机会从一个功能延展成为一个大平台?或者,它最终会被更大的玩家吞并,成为其平台的一部分?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情况:

  1. 滤镜功能,以美图为例,是一个具有工具属性的功能。Instagram凭借滤镜功能成为一个成熟的社区,尽管Facebook可以轻松复制这一功能,但用户仍选择留在Instagram。这是因为Instagram提供了独特的图片分享体验,而Facebook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2. 直播功能虽然使用时长长,但内容不通用,难以分享至其他平台。映客尽管拥有直播功能,但最终选择了出售。相比之下,整合了直播功能的陌陌和Blued则取得了成功。

  3. Snapchat的Stories和阅后即焚功能,尽管Facebook曾尝试复制,但效果不佳。Facebook的策略是针对不同年龄层的人群,而非简单地复制功能。

综上所述,垂直技能和爱好社区(如Github、Behance、IMDB)因其稳定的用户群体而更具可持续性。对于移动应用产品而言,其成功不仅取决于功能的创新,还取决于如何利用人力运营或机器算法来维护和拓展用户群体。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8426.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