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咪蒙、罗胖之后,内容创业的机会在哪儿

一、内容产业的崛起与“流量红利”的再定义
2016年,创业领域的风向标发生了显著转变。昔日热衷于技术争论、梦想成为科技巨头的产品开发者,以及热衷于O2O模式颠覆传统行业的商

一、内容产业的崛起与“流量红利”的再定义

papi、咪蒙、罗胖之后,内容创业的机会在哪儿网

2016年,创业领域的风向标发生了显著转变。昔日热衷于技术争论、梦想成为科技巨头的产品开发者,以及热衷于O2O模式颠覆传统行业的商业人士,一夜之间集体转向了文化娱乐内容创业的赛道。他们或投身娱乐经纪,推动年轻偶像进入直播领域;或转型成为内容创作者,投身公众号写作,宣称“现在我们做内容了,文化人的事更适合我”。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和流量成本的激增,曾经能够获取巨大流量红利的领域(如工具、平台、社交网络)已被巨头垄断。在“流通”环节的商机逐渐枯竭之际,众多创业者将目光转向了“生产”环节——内容创作。优质内容被视为凌驾于平台和社交网络之上的新“流量红利”来源。以罗振宇和Papi酱为例,他们所吸引的流量甚至超过了市面上大多数APP;咪蒙的转化率也远超多数网络平台。

流量转移至微信和其他内容平台,催生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现象。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纷纷加大投入,推出孵化扶持计划,内容创业者充满信心,期待成为下一个咪蒙或罗振宇。

然而,2016年的内容创业市场也面临着尴尬。内容创作者数量激增,但同质化竞争严重,真正具备IP潜力的内容大咖却寥寥无几。内容平台虽多,但同样面临同质化竞争,导致关键内容大咖的稀缺。

二、内容平台的困境与机遇

“流量红利”的本质是低成本、大规模地获取用户并实现变现。然而,随着内容创业的兴起,这个红利是否依然存在?

  1. 内容主动权的转移:过去,平台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内容创作者必须服从平台规则。如今,随着平台增多,内容创作者拥有了更多选择,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内容创作者手中。

  2. 内容供给能力的提升:传统媒体人和作者纷纷涌入互联网,提升了内容供给能力。

  3. 内容与金钱的紧密联系:消费升级推动了内容付费的习惯,为内容创作者带来了新的盈利途径。

  4. 内容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反而增加。

然而,优质内容创作者的稀缺和平台的同质化竞争,使得内容平台面临困境。

三、内容创业的多重面貌

内容创业并非单一形态,而是涵盖了多个方面:

  1. 打造IP:打造爆款IP,如《小时代》、《鬼吹灯》,通过IP延伸周边产品实现盈利。

  2. 内容导购:成为新消费知识和理念的布道者,引领消费潮流。

  3. 广告投放:利用公众号的流量优势,吸引广告主。

  4. 内容售卖:将内容作为商品出售,如罗振宇、李翔等。

内容创业的逻辑与APP创业存在差异,后者更多依赖于产品设计和技术开发,而内容创业则依赖于人格能力的信任和精神境界的认同。

四、平台的转型之路

在内容与平台的博弈中,平台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1. 解决用户痛点,提升内容消费体验。

  2. 解决内容创作者痛点,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和盈利机会。

  3. 打破同质化竞争,形成独特的功能壁垒。

五、内容消费者的痛点

  1. 获取优质内容:用户希望获取丰富、独家、优质的 内容。

  2. 高效筛选内容:用户希望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3. 增值服务:用户希望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和附加价值。

六、内容创业者的痛点

  1. 流量获取:获取流量越来越难,精准流量更难。

  2. 创作成本:创作成本高,难以持续创作。

  3. 盈利模式:盈利手段单一,难以实现持续盈利。

  4. 版权保护:原创内容易被抄袭,难以保护权益。

七、内容+参与感:构建用户归属感

内容创业的关键在于将读者变成关注者、关注者变成粉丝。内容与社交的结合,形成参与感,是构建用户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八、可见的趋势

  1. 内容升级:市场将更加专业和细分,专业垂直内容更受欢迎。

  2. 内容创业者升级:网红时代将结束,专业内容创作者将大行其道。

  3. 内容与社交、消费升级的深度融合。

内容创业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创业者需关注用户需求,提升内容质量,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8679.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