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扫黄、打非、反腐等运动中,由于情绪诉求的驱动,打击范围往往会扩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准确性问题的产生。以“商
一、扫黄、打非、反腐运动中的情绪化打击与准确性问题
在扫黄、打非、反腐等运动中,由于情绪诉求的驱动,打击范围往往会扩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准确性问题的产生。以“商务范”被误伤为例,虽然可以将其归咎于“树大招风”,但在近日广泛传播的冗长名单中,任何在28日单日阅读量同比下降的自媒体账号都被疑为“刷量”对象,甚至连在专业领域和社交网络中享有盛誉的“三表龙门阵”、“崔玉涛”等账号也未能幸免,这种做法令人哭笑不得。
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结论的诱惑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对称性,引人入胜的结论往往比枯燥晦涩的论证过程更具记忆魅力。以美剧《Lie to Me》为例,观众们记住了剧中关于撒谎时眼球转向右上角的假说,并在参与公共话题时自信地指控他人撒谎。这种现象反映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往往更倾向于关注结论而非论证过程。
三、微信公号刷量鉴定中的经验主义错误
在鉴定微信公号是否刷量时,大多数教授存在经验主义错误。例如,阅读和点赞的正常比例走进了平均指数的误区,作家江南的公号长期都是一万多阅读配上一千多赞,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存在刷量行为。又如,所谓“十万加的正常曲线”,一些账号可能因为内容本身不具有时效性或面向的群体后知后觉,导致推送内容需要耗上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十万加”的数据。
四、刷量的本质与成本
排除刷量的技术定义,其本质就是虚假阅读。当成本低廉时,刷量工作可以由软件和虚拟机配合完成;成本高一点,可能需要批量采购硬件、IP和人工;再高一点,纯粹的人工模拟也并非不可能。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红利”的现象。
五、互联网时代的无知与泡沫
在互联网时代,无知导致的惊诧现象普遍存在。对于仅将微信作为核心信息管道的人来说,刷量行为自然被视为欺世盗名之举。然而,在真实世界中,泡沫无处不在,如免费领取的《环球时报》、国内电影票房等,与这些现象相比,微信公号的阅读数字造假行为显得微不足道。
六、数字崇拜与内容纯净性的伤害
迷恋数字,终究会被数字所害。在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展示阅读量的那一刻起,这种坦诚就是不设防的。那些以数字评判内容优劣的推波助澜者,声讨围绕数字的作假需求,实则荒诞。当所有人都盯着阅读量,它就沦为刀俎鱼肉的生意。
七、内容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与方法论
在内容创作中,过多关注形式主义,如标题、字数、图片等,而忽视真正需要长久磨炼的技艺。这种做法导致人们只看到方法论,而看不到方法,最终陷入“听过许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境。
八、批判与构建能力的差异
批判是政治正确的通用表现之一,但提出批判本身并不代表存在构建能力。这种微妙的差异会让一切声音都被“谈资化”,导致质疑成本接近于零,而收拾烂摊子的力量却寥寥无几。
九、社会审美指数的担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发行量及其变种早已不再是衡量优劣的标准。然而,这一观念仍如心魔般缠绕在创作、资本和商业的全体玩家胸口,玩弄者与被玩弄者的身影在很多时候都是重合的。
总结:
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创作、信息传播、刷量问题等,揭示了其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在今后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我们应关注内容本身的品质,而非过度追求数字指标,以实现内容的健康发展。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8686.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