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领域难出第二个“Papi酱”,但我为什么仍看好它的发展,以及七个趋势预判!

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下,一个领域一旦崭露头角,往往伴随着用户需求的迅速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参与者激增和产能过剩。短视频行业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

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下,一个领域一旦崭露头角,往往伴随着用户需求的迅速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市场参与者激增和产能过剩。短视频行业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代表。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美食类账号数量在短短一年内增长了超过10倍。与此同时,据某投资人透露,过去两个月内,他已接触到不下50份声称要打造短视频垂直平台的商业计划书。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对于“短视频创业是否泡沫化”的广泛讨论。

短视频领域难出第二个“Papi酱”,但我为什么仍看好它的发展,以及七个趋势预判!网

从微观层面来看,随着内容创作者群体的不断壮大,每个内容播放量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这一点从业者已有切身体会。从宏观层面来看,Trustdata的数据显示,用户消费短视频使用时长占总时长比例在8月份达到6.9%的峰值后,随后三个月分别下降至6%、6.5%和6.1%,而相关MAU增速等数据走势也开始趋于平稳。国内内容市场内生性特点明显,消费力以人口规模为基础。随着移动互联网整体渗透率增速的减缓,类似快手、美拍、秒拍这样规模的短视频平台在未来出现的概率将降低,因为缺乏大量空白消费人群作为新平台崛起的土壤。

当一个领域的基础设施(渠道、平台)建设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而用户的使用场景迁移速度又趋于缓和时,行业成长的趋势性受到怀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么,为何一个原本备受看好的领域会如此迅速地遭遇“寒流”呢?

首先,正如新榜等机构曾分析过的,短视频兴起后所诞生第一拨头部内容的收割完成,是这波热潮在集中爆发后出现一定回落的原因之一。然而,在第一波收割完成后,短时间内并没有看到足够的新生力量和有价值的新标的出现。许多后起的短视频项目寄希望于传统的视频分发渠道。在推荐位和焦点图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平台们更倾向于将资源分配给各领域内已有品牌认知度的成名内容。为了在“流量囤积战”中取得优势,一些有降价空间的头部短视频节目也会选择降低与平台的流量分成,以获取更多的流量支持来尽快扩大品牌影响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整体流量价格,这对入场较晚的对手构成了杀伤。

其次,从内容层面来看,一些垂直领域的内容盲目视频化。随着入场者增多,内容同质化和低质化现象也日益严重。作为一种媒介形态,视频相比文字、图片、音频,其最大的优势在于高表现力所带来的体验优势。然而,这种体验优势并不等同于用户获取内容的效率。例如,用户希望快速全面了解某新闻资讯的信息点时,图文搭配的方式反而可能比视频更有效率。“为了短视频而短视频”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许多项目采用非常传统的方式去进行内容组织,甚至让其本该具备的体验优势也丧失殆尽。

在流量层面,2016年可以说是短视频“起势”抢夺用户注意力的元年,但却遭遇了来自直播内容的直接冲击。根据Talkingdata的数据,在过去一年中,直播类平台的用户增长覆盖率增速接近250%,远高于短视频平台的6.3%。在两者具有相当比重的重叠使用场景、同样争夺用户碎片化时间的背景下,直播对短视频流量的分流现象明显。

作为整体的短视频产业链,目前还处在“蓄能”的早期阶段,所产生的利润还经不起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瓜分。在整体投资环境不景气、看重项目盈利能力的当下,加上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资本的相对谨慎也就很好理解了。

尽管短视频的增量空间依然存在,但我依然看好短视频产业在2017年的发展。首先,从大的背景来看,视频是互联网技术实现媒介进化绕不过去的一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进程不会被打断。而短视频,则是这种进化过程里内容适应碎片化消费环境的一个平衡性产物。它所蚕食的是长图文、直播等媒介形态内容的使用时长。用户的需求不可能出现倒退。

同时,短视频是“连续性”而非“跨越性”机会:和此前的其他几种媒介形态一样,它依旧是“生产-消费”异步。和直播等相比,这种异步结构让短视频内容可以被反复无损消费并带来更强的商业化可控预期,这也意味着此前的媒介应用和商业场景中的一部分可以平移过来。

其次,电视渠道持续崩塌所带来红利和广告潮流逐步转向。2015年中国电视广告的收入在大部分媒体大幅提高刊例价格的前提下,依然出现了10.31%的跌幅,收入总额为1146亿元。2016年的相关数据还没出来,但肯定还在跌。那么流失的这部分会去哪里?正如我此前在《流量、赢家、付费未来……内容创业的这一年》一文中提过,短视频将成为继长视频后,电视渠道持续崩塌的又一大受益者。这种红利体现在内容、内容人才、用户时长三者的变化流动上,以及这些流动综合反应后广告投入潮流的转向。

有人会质疑短视频目前看起来尚显薄弱的商业化能力,但需要明白:广告作为一种零和效应明显的收入模式,其分配流动方向自从大众传播诞生以来始终伴随着媒介形态和载体的进化而变化;尽管这种流向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对于一种新兴的渠道和形态,套用某句俗话可以说,“广告主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过去一年半,Facebook的广告一直保持着近四成的增速。其中移动端的视频广告,在数据算法支撑下,被认为能有效影响那些尚处在对产品形成认知和意见形成阶段的消费者,已经成为这一高增速的主要原因。

第四,直播将有可能在接下来退潮。作为短视频争夺用户碎片化注意力的竞争者,直播行业在2016年整体经历了过于快速的扩张,很可能因为找不到支撑其持续扩张的应用场景而出现退潮。这对于短视频在流量层面上重获增量空间无疑也会是一个利好的因素。

以下是对于2017年短视频行业的一些判断:

  1. 商业化引发洗牌:2017年,商业化所引发的洗牌会挤掉短视频这个领域的很多泡沫。无法把内容产品滋养成网络节点的流量,会成为无效流量。头部内容凭借自身囤积的流量池,能吃到足够的广告转移红利,许多腰部内容和垂直大号会转向电商等尝试。而很多没能成势、起家就是小型影视制作公司的PGC团队会退回到原有单纯的内容制作方角色给人打工度日。而挤不进以上三类“生存者”行业的团队,只能沦为炮灰。

  2. 国有资本继续入场:国有资本对新媒体的投入,只要是方向清楚的赛道,还会至少持续3-5年。2016年“梨视频”的横空出世被视为国有资本大举进军短视频领域的典型事例。事实上早在大概四年多以前,就有地方国有媒体集团动过以资本手段打造资讯短视频垂直平台的心思,只不过因为当时各方面条件限制,没能最终落到实际层面。如今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条件俱全,短视频作为媒介形态的方向又前景清晰,国资的陆续入场自然水到渠成。

  3. 传统MCN遭遇考验:MCN(multi-channel networks)作为短视频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其热度也在2016年伴随着行业的兴起而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但在接下来一年他们有可能会受到更大挑战。

  4. 全民爆款可能性减少,难有新“Papi酱”:在一种媒介形式或内容品类的开局阶段,总有个别项目能成为尽可能大范围内的爆款。然而,随着入场者数量剧增、竞争成为红海,形成爆款的广泛契合基础瓦解。

  5. 网综因素“影响”短视频:2017年另一个可能出现的趋势是网综对短视频影响进一步显现化。

  6. 短视频IP多元化:短视频要想做成IP,大体要经过“某平台大号ID-多平台流量节点-全网IP/爆款”的三部曲。

  7. “媒体人光环”祛魅,符合年轻人胃口的表达更重要:过去一年有多少知名媒体人投身短视频创业并获得融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创业项目本身获得了成功,而更应该视为他们在媒体时代所形成的个人IP吸收资源能力的结果。

新的内容机会可能在哪里:

  1. 交叉领域、或内容手段混合后可能吸聚到的新用户群。

  2. 把握用户心态变化,进而寻找用户间组织形态变化带来的机会。

  3. 由于流动等而发生的人口结构变化。

短视频行业也会像此前的图文、音频时代一样,在作为风口兴起之后,经历洗牌的阵痛。而身在行业中的人们需要尽快明确的是,自身在这场新生态逐步获得结构性的秩序和规则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8703.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