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微信视频号内测以来,业界对其未来前景的讨论不绝于耳,诸多观点认为其有望成为微信生态下新的内容风口。微信曾有意拓展短内容领域,而视频号似乎正是这一战略的产物。尽管如此,本人曾在多个讨论群中表达了对视频号前景的保留态度。尽管身边不乏热衷于微信生态的狂热分子,尤其是产品经理群体,他们坚信视频号潜力无限,能够重塑市场格局。然而,微信庞大的体量虽能轻易分割出独立生态,但其产品逻辑与视频内容消费模式之间的内在矛盾,无疑为视频号的推进设置了重重障碍。
回顾过往,我曾在微信支付推广初期对其前景持怀疑态度,认为其难以成气候。然而,现实的发展证明了我的观点过于短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往往充满变数,被打脸亦属常态。
以下是我对视频内容与视频号的一些深入思考:
一、社交场景下的自我表达与“人设”构建 在社交环境中,自我表达并非易事。表达之后,个体将面临巨大的社交压力。内容发布后,他人如何看待,如何维护个人形象,即所谓的“人设”,成为关键。实际上,“人设”是社交互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降低了社会交往的成本。当他人认为你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时,社交过程中无需反复证明。通过表达行为,他人可以判断你的性格特征,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方式与你沟通。因此,社交场景下的表达并非随心所欲。
二、表达门槛的排序 关于表达门槛,有人认为视频表达的门槛低于图片,图片低于文字。然而,这种观点存在精英主义偏见。文字表达直接与口语相关联,识字和会话能力即足以实现。相比之下,图片和视频的表达更为复杂。因此,我们认为文字表达的门槛最低,其次是图片,视频最高。转发则是一种门槛更低的表达方式。
三、图片表达的优势与局限性 文字表达门槛低,但为何发文字的人比发图片的少?微信对长按发文字功能的隐藏,以及“随时取消”的提醒,反映了社交压力对表达成本的影响。图片表达因其P图工具和网络素材的丰富而降低了成本。然而,图片表达难以传达观点和情感,这是社交场景中“人设”构建的关键。
四、视频表达的挑战 视频作为三维表达形式,在表现力上优于图片,但同时也增加了创作和观看的难度。视频创作需要编导、剪辑等技能,而观看者则难以控制观看节奏。此外,视频创作者难以预知事件的发生,视频编辑软件也无法像P图软件那样提供整体美感。
五、微信公众号的成功之道 公众号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降低了创作门槛,而是社交化分发和移动端阅读习惯的共同作用。社交化分发和移动端阅读习惯的变化,使得更多草根创作者加入新媒体创作。
六、视频号的挑战 视频号目前未能吸引增量创作者,主要因为其未能从现有视频生态中再造生态。微信需要拿出独特之处,如流量或新的分发模式,以吸引更多创作者。
七、视频内容的分发 视频内容更适合机器算法分发和“极熟人群”传播。视频内容的娱乐化趋势将使其更加个人化,但这也可能导致IP生命周期缩短和粉丝体量受限。
八、微信与视频的内生性矛盾 视频内容对观看者不够友好,剥夺了他们对时间的主动权。微信作为效率工具,与视频内容的娱乐化趋势存在内在矛盾。微信团队需要平衡效率导向的产品设计与娱乐导向的短视频消费。
总之,微信视频号的发展前景充满挑战,其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创作者,更在于微信能否解决与视频内容的内在矛盾,实现生态的良性发展。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9696.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