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影视作品中,折扇往往扮演着江湖侠客手中的一柄利器。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它不仅是汉服爱好者用以装点自身、提升整体形象的饰品,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意蕴的纪念品。近期,我们与折扇文化的代表人物孙亚青老师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旨在探寻中国传统折扇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
孙亚青老师自幼便与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童年,时常在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旁的王星记扇厂门口度过,那里是她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放学后,她与小伙伴们会在厂门口嬉戏,透过橱窗欣赏那些精美的折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她对折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孙亚青对折扇的热爱,并非一时兴起,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的。在她14岁左右的时候,偶然间看到小姨为王星记扇子做外加工,那花花绿绿的扇面让她一见钟情。基于这份兴趣,她开始跟随小姨做辅助工作,随后逐渐上手,每月能挣得十几块钱,为家庭分担了部分经济压力。每当她将扇子交给厂里时,老师傅总会夸她“有天赋”,这让她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毕业后,孙亚青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其他工作机会,选择加入王星记,成为一名制作手工折扇的技术人员。这一岗位,她一做就是45年。在制扇过程中,最考验技术的是“拉花”工艺,即在扇面上用钢丝拉出上万个小孔,形成精美的镂空图案。这项工艺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体力。尽管孙亚青身材娇小,但她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毅力,成为了“拉花”工艺的佼佼者。
孙亚青在王星记的成长历程中,从一线工人到车间主任、门市部经理、副厂长,最终成为厂长的领导层人物,见证了王星记的兴衰历程。在王星记面临困境时,她挺身而出,带领员工走出困境,推动王星记的“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孙亚青的带领下,王星记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她提出,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新元素,让扇文化在时尚潮流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结合婚庆主题推出“婚庆扇”,以及针对年轻人的喜好推出12生肖、12星座系列等。
孙亚青强调,品质是王星记的生命线。她认为,只有严守品质关,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王星记的扇骨选用上等竹木,甚至红木、檀木等,一把黑纸扇有88道工序,纯天然材料制作,不怕日晒雨淋,因此被誉为“一把扇子半把伞”。
孙亚青还积极推动王星记的非遗文化传承。她与高校合作,举办大学生设计比赛,从年轻人中汲取灵感。同时,她还将王星记从线下搬至线上,发展非遗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模式。
在抖音平台上,孙亚青以“王星记扇孙亚青(奇人匠心)”的昵称,开始了直播带货和直播科普的新生活。她讲述每一幅扇面背后的历史文化,分享匠人们制作扇子的精心与细致,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折扇文化。
孙亚青的努力,让王星记的扇子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海外。她希望通过抖音等电商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让非遗好物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孙亚青是传统文化的形象大使,也是传播国学文化的讲师。她的故事,正是千千万万个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缩影。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非遗文化才能被更多国人了解和传承。而抖音等新兴平台,则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这个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时代,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507060.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