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互联网产品的认知中,它们往往以APP、公众号衍生页面或小程序的形式存在。然而,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期间,出现了一
“麋鹿”产品的成长之路:从微信生态到独立APP的蜕变
在众多互联网产品的认知中,它们往往以APP、公众号衍生页面或小程序的形式存在。然而,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期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产品形式——直接使用微信平台。这款名为“麋鹿”的产品,尽管已过去近两年,但其独特的产品构想和规则设计仍让人记忆犹新。
“麋鹿”的诞生源于一次与产品经理的闲聊。在一次餐叙中,我们不经意间探讨了一个想法:将持有不同观点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群聊,是否能够激发出更多的碰撞和讨论?这个想法如同种子般在“要要”的心中生根发芽。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设计了一套测试性的运营流程,试图验证这一场景的实际需求和潜在价值。
在实施初期,“麋鹿”利用微信小号获取用户手机号,并注册了微信账号。我们给这个账号起名为“秒聊”,寓意着聊天如同闪电般迅速而短暂。按照设计,我们通过这个账号获取好友关系,并向他们群发话题。感兴趣的用户会被拉入一个临时群聊,围绕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当达到预定的时间后,群聊会自动解散,从而结束这次互动。
初次尝试的结果令人振奋:6个人的群聊在6分钟内成功启动并吸引了众多用户参与。尽管人数较少且讨论时间短暂,但这次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反馈。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人数过少导致讨论无法深入;时间过短则使得用户未能充分表达观点。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我们逐渐优化了运营流程和参数设置。最终确定了较为稳定的群聊人数为15-20人,讨论时长约为15-20分钟。
在“麋鹿”的运营过程中,我们不断收集用户反馈并调整话题设置。通过数千条话题的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话题讨论模型。这一模型强调话题的门槛低、有讨论空间、具有争议性等特点,从而吸引了更多用户的参与和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麋鹿”在微信上持续运营了约2-3年后,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用户。尽管后来因用户增长乏力而选择停止运营,但其在微信生态内的成功运营为“麋鹿”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麋鹿”的成长历程,我们深感创新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关注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723498.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