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互联网评论家 keso 先生在宣布加入 36Kr 并开设付费专栏时,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马化腾在微信朋友圈留言表示:“应该等微信公号付费订阅啊。”他还提到,付费订阅会尽快得到反馈,这引发了人们的猜想,即微信公号付费订阅功能即将推出。同时,有人担忧以罗辑思维“得到”为首的内容付费模式可能会被微信截胡,从而影响到罗胖等人的创业前景。
然而,我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概率高达 99%。早在去年 8 月,我就曾撰文指出,微信的付费订阅功能据说已内测一年有余,但至今仍未正式推出。与此同时,“得到”等平台已经运营了一年多。在商业生态中,大象固然具有显著优势,但蚂蚁的生存能力同样不容小觑。
尽管小程序在推出后的热度持续了三天,我对微信付费订阅持保留意见。经过半年的观察,我的观点仍未改变。以下是去年 8 月撰写的文章,我已经进行了一些修改。
微信“付费订阅”功能悄然内测,内容平台会遭截胡吗?
近期,关于微信“付费订阅”功能的讨论突然增多。实际上,这一功能据说已内测(或犹豫)近一年。有人可能会想起,腾讯推出微信时,直接取代了当时的竞争对手“米聊”。那么,微信“付费订阅”是否会截胡其他内容平台呢?
我个人认为不会。因为付费内容的本质与社交应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交应用的商业模式遵循幂次定律,即用户数量越多,价值越大。微信通过快速获取用户的能力,主要得益于多年的QQ用户积累以及创新的互动玩法。而付费内容则不同,内容更像是电影,理论上不属于任何平台,优酷购买了版权,观众就在优酷观看,爱奇艺购买了版权,观众就在爱奇艺观看。
因此,微信付费订阅的推出,只会为优质内容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变现渠道,而不会对现有内容平台造成太大冲击。此外,微信付费订阅的内容交付形式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喜马拉雅的内容是音频,我可以连续收听,相比之下,微信公号的内容交付仍然以图文为主流,这种形式短期内难以被取代。
再者,各平台对内容的定位也有所不同。优酷、爱奇艺等平台主要作为内容分发渠道,自身生产的内容占很小一部分。而知乎、分答等平台则是以问答形式的UGC为主,强调回答问题的专业人士身份。此外,研习社、插座学院的在线课程等平台则聚焦于主题学习。
得到等内容主要由专业编辑和声优组织生产,其付费订阅通过专业编辑和行业专家共同打造,不仅是一种日更产品,还是一个逐渐成型的社群运营。因此,微信付费订阅的内容形式可能会类似于这些平台。
第三,微信付费订阅仅仅是一种内容交付形式,而非创造新内容。此前,微信公号的大V们通过写书变现,这本身就是一种交付形式的不同。如果将书中的内容连载,那就是一本每日一更的订阅书籍。如果不用微信交付,作者可以选择其他形式。
因此,真正值得担忧的是那些目前可以通过微信订阅方式交付内容的人,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他们的生意受到了威胁。例如,文学作品的连载可能会被微信抢走。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用户的迁移成本确实存在。那么,微信付费订阅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威力?可能看起来很有威力,但实际上不一定对其他平台产生影响。公号的付费订阅习惯一旦形成,就像微信红包使中国人的移动支付活跃起来一样,成为一个巨大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只有那些长期坚持学习和写作、具备内容创作能力的人才真正适合从事这一领域。
内容付费并非新鲜事物,杂志、书籍、有线电视月费、电影、培训等领域一直存在付费现象。如果想要为他人生产付费内容,就需要借鉴这些领域的经验和模式。
短期内,微信付费订阅不太可能有很大进展。毕竟,读者和作者都需要适应这一变化,而且大部分作者目前无法仅靠目前的文章形态实现盈利。内容产品的打磨和设计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如果有人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就有可能获得红利。
付费订阅不会一统天下。这与 360 在免费杀毒软件之前的收费软件类似。对于那些早就明白商业逻辑的人来说,他们也会明白免费的逻辑和道理。有些公号作者可能更关注流量而非付费订阅,因为他们可能通过广告获得收入,而不必依赖付费订阅。
微信付费订阅只是一种内容交付方式,就像购买苹果手机一样,重要的是产品本身而非销售渠道。因此,优质内容不会被渠道绑架。
此外,公号文章的打赏功能与付费订阅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打赏是基于个人欣赏和启发的付费行为,而付费订阅则是基于对未来交付产品的预期。因此,内容生产者需要权衡单篇精彩程度和整体产品设计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总之,内容付费并非易事,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和准备。对于那些想要尝试付费订阅的公号作者来说,需要重新设计付费订阅内容,并考虑如何在微信平台上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726442.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