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流文案被用烂时,如何独树一帜,让用户眼前一亮?

在深入探讨文案创作的奥秘之前,我们不妨先审视一个实例:文案一:“与李敏镐同款的大长腿。”文案二:“1米的大长腿。”对比这两则文案,其可视化程度可见一斑:文案一凭借其丰富的想

在深入探讨文案创作的奥秘之前,我们不妨先审视一个实例:文案一:“与李敏镐同款的大长腿。”文案二:“1米的大长腿。”对比这两则文案,其可视化程度可见一斑:文案一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画面感,显然更具说服力;而文案二则让读者难以直观感受,往往产生“1米长不长?或许较短吧!”的疑问。此类情形在广告文案、文章标题乃至活动策划中屡见不鲜,将原本具有“李敏镐般长腿”的优质产品描述得如同“1米小短腿”,不仅对流量转化率造成严重影响,更对品牌形象构成致命打击。

信息流文案被用烂时,如何独树一帜,让用户眼前一亮?网

在文案创作领域,专业人士普遍认同,无论何种类型的文案,其最终目标均为“改变用户态度”或“促使用户行动”:例如,使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生偏好、认为某一产品值得信赖、性能卓越、品质上乘(态度改变),在需要时,优先选择并购买自己的产品(引发行动)。然而,众多文案创作者在“吸引注意”和“唤醒情绪”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却往往忽略了“认知消化”这一关键环节。在高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用户内心疲惫,认知负荷过重,即使文案能引起注意,若内容本身无法被用户理解和记忆,那么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那么,怎样的文字才能让大脑轻松解读,即使在疲劳状态下也能顺畅理解,并将文案的价值真正保存在心智中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大脑的原始认知模式,并顺着这一模式进行表述,从而使哪怕是昏昏欲睡的大脑也能流畅认知、轻松理解。

大脑有哪些“低耗能”的流畅认知偏好呢?以下将详细阐述:

一、可视化语言

为何大脑解读形容词等抽象语言会感到疲惫?观察刚认字的婴儿,会发现他们在阅读画册的文字时,总会一字一句地朗读出来,而不会像我们一样“默读”。这是因为,在学习文字阶段,人类需要借助“声音”这一媒介,使“文字”与其“实际指代的含义”在大脑认知中产生链接。即使是成年人,在阅读过程中,大脑也会将文字翻译成声音,再转化为视觉图像。不信你试试,想要完全摆脱“柠檬”这个发音,并使其不与“经典柠檬”的视觉图像产生联系,是非常困难的。

相较于人类1000万年的进化历程,文字的历史仅有几千年,而普通老百姓普及文字的历史在国内不过几十年。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大脑尚未进化出能够直接解读“文字”语言的“适应器”。因此,可视化语言成为大脑“低耗能”的认知模式之一。在撰写文案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抽象、形容词等语言,而是采用视觉化语言,例如:“这款手机,让你一眼便知其独特魅力。”

二、比较思想

为何大脑对巨大的数字、计量单位无感?与文字的情况类似,货币的历史也仅有数千年。在远古采集狩猎时代,生产力低下,整个部落在一段时间内能狩猎到的烤乳猪数量有限,人类根本用不着几百、几千以上的大数字计量。因此,大脑对大数字和货币价值都难以“衡量其大小”。

在文案创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大数字和计量单位,而是采用比较的方式,例如:“这款充电宝,满足你野外探险7天的电量需求。”对于笔记本的轻薄,可以描述为:“突破轻薄,一本杂志的厚度,一本书的重量。”

三、分类思想

大脑识别新事物的第一反应是贴标签。对于一款新产品,我们需要向用户传达的第一个概念应该是:“我是谁(类别),我能做什么。”而不是一上来就附庸风雅,上演一部国际“品牌大片”。

四、用户视角

将己方视角扭转至用户视角。在撰写文案时,应关注产品的初衷,即解决用户的哪个切身之痛,并从用户视角出发,用视觉化语言(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比较、分类思想)表达出来。

总之,提升文案的“认知流畅度”是关键。通过运用可视化语言、比较思想、分类思想以及用户视角,使文案更易于用户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改变态度、促使行动”的目标。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468239.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