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提时代,"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呼声响彻无数作文纸面,成为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蓝图。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压力的叠加,这份梦想似乎渐行渐远。那些曾经熟稔的三角函数公式、电解水试验的操作步骤,乃至地中海气候的特质,都逐渐从记忆中淡去。然而,抖音平台正尝试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公众重新与科学世界亲密接触。
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自从接触了抖音上的科普短视频,他们发现那些平日里看似高深莫测、严肃刻板的科学家们,原来个个都是能言善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科普达人。在抖音平台上,这些科普短视频的制作者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
专业权威机构:诸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馆等。例如,中科院旗下的“中科院之声”、“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科普博览”三个官方抖音账号,累计粉丝数已突破292.4万。一位中科院物理所的科学家在视频中用电磁学原理剖析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的科学性,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
科研人士与教师:如北京交通大学物理教师陈征、广元中学化学教师向波等。向波教师的抖音账号粉丝数已接近530万,累计获赞超过2600万。他不仅通过“恋爱中的化学”这样的趣味话题讲解知识点,还幽默地提醒学生“不要让学习耽误了放屁”。
-
科普团队:如柴知道、地球村解说员、酷炫实验室等。其中,“地球村解说员”的粉丝数已达到884万。一条题为“现行国际地图有太多假象”的短视频,收获了185.1万个赞,播放量累计超过4760千万。网友们在评论区惊叹:“长知识了!万万没想到格陵兰其实没有那么大……”
通过这些短视频,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成年后的我们已远离儿时的纯真,但通过这些短视频,我们得以再次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仿佛回到了那个对科学充满好奇的年纪。根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显示,青少年普遍认为互联网对他们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获取知识变得简单了”(52.4%)、“学习方便了,很多课程/作业可以在网上进行”(33.5%)、“通过网络学习了很多新的技能”(26.9%)、“很多问题能自己处理,更少依赖大人”(25.2%)等。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改善了未成年人的学习成果,据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30日,抖音上粉丝过万的常识类创作者近2.9万个,累计发布超过644万常识类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近6600亿。据最新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9)》,短视频学习已成为潮流。报告指出,常识类内容尤其受到用户的欢迎。与整体相比,万粉常识类作者所发布的视频,条均播放量和分享量都远高于平均水平;人均粉丝数是平均线的一倍,超过15万。从粉赞比(粉丝数/累计点赞数)来看,常识类作者也远高于平均线。这表明,在以人工智能分发为主的抖音平台上,用户的主动关注背后是持续跟进内容的意愿,说明常识类内容具有更好的粉丝沉淀力。
在青少年观看的常识类短视频中,科普、才艺、考学类内容分列前三。科普类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等;才艺类包括声乐、书法、舞蹈、手工艺、绘画等;考学类涉及K12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
我们期待,通过抖音短视频这一窗口,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了解自我与世界的途径,让知识短视频化,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让青少年通过短视频更好地学习、热爱科学,让“想当科学家”成为更多孩子的理想。让我们一同走进抖音,探索科学的奇妙世界,也许,下一个科学家就在你我之中。
本文地址:https://www.2zixun.com/a/762917.html
本网站发布或转载的文章及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表达的观点和判断不代表本网站。